我们所知道的德国镜头的品牌有哪些?
1.Pentacon(潘太康): 这是最物美价廉的德头,东德品牌。

2.Carl Zeiss Jena(简称“CZJ”): 是现在保有量最大,但已经不再生产,将来最容易升值,且价格合理,能出一流照片的镜头,东德品牌。

3.Meyer(梅耶): 是出片特别细腻,高光层次保留得最好,色彩清淡,很接近西德风格的一类镜头。东德早期名品,后来被Pentacon收购,早已停产,现在已经在涨价。

4.Contax(康泰时,或被译作康泰克斯): 被人们认为最纯正的蔡司头,其实应该说是最纯正的西蔡头。镜头上打印着Carl Zeiss T*的标志,确实是西蔡正统,出片锐度高,色彩纯正且有着很高的饱和度,焦外过渡自然,用料足,加工精,远胜日系镜头的产品。西德名品,日本也有制造,且量还很大。

5.Shneider(施耐德): 带有传奇色彩的镜头。常常被人们誉为“真水无香”,锐度相当高,最多的产品为M42口的,此外还加工QBM口与莱卡M口,色调偏于真实还原一路,有着不可言说的妙味,但初学未必能真切体会得出。在做工方面,只会远超康泰时而绝对不会在康泰时之下,是目前超值而日后升值可能最高的镜头,极具收藏价值。但因镜头做工实在过于精密,好似镜头世界里的的瑞士钟表那般精密准确,导致使用中太容易因一个小零件损坏而全镜瘫痪,维修成本又过于高昂,最终还是无法适应光学世界”简单而精准”的铁律,逐渐淡出顶级光学大厂的行列,终归也无法与蔡司,徕卡平起平坐

6.Rollei(禄莱) : 原产德国,本来是相机品牌,但相机得有镜头,禄莱自己不生产镜头,由蔡司加工,蔡司为其设计出后来名赞天下的HFT镀膜(高保真镀膜),所以其品质更在康泰时之上,以生产双反相机为最有名,也生产单反相机。后来在新加坡建厂,因为德国本土的真空镀膜炉发生大爆炸,所以后来的HFT镀膜镜头一般都为新加坡产。

7.Voigtlander(福伦达): 产地最为复杂。本来是西德名镜,因为市场策略失误,后来收归禄莱麾下,早期多为雷丁娜卡口,最近对焦距离变态地远,所以不太实用,但其成像品质一流,不在禄莱之下。禄莱在新加坡建厂后,此镜头也常常见到新加坡出产的,现在日本玛米亚与确善能多有代工或仿造。其镀膜为红色字的Color(真彩镀膜),但我怀疑其实就是HFT镀膜,其产品与禄莱几乎一样,镜片组设计,机构结构与外型都不变,只是品牌不同而已,但相对于禄莱价格要低,是用家的首选。

8.Leica(莱卡,或徕卡) : 大名鼎鼎的世界顶机相机与镜头厂家,顶级光学的标杆之一,做工有多细致,成像有多威应该不必赘述,有今天如此高不可攀的地位靠的自然不是吹嘘哄抬出来的。(文章最后附上徕卡制作流程视频)

9.ENNA : 西德镜头,产量不多.ENNA 于1920年创建于德国慕尼黑,她的名字是由创始者 ALFRED NEUMANN 用他本人名字的缩写N.A.的德语发音拼写而成。ENNA 从1950年开始生产照相机镜头,总设计师是由SIEGFRIED SCHAEFER担任 ,其中SONNAR镜头的设计师 LUDWIG BERTELE 也参与了部分设计。ENNA是西德第一个生产RETROFOCOS结构镜头的公司。50年代初RETROFOCOS镜头设计开始流行,这种结构可以使小画幅镜头广角端突破40mm变得轻松并且可以做得相对小巧,采用同样原理的长焦镜头也变得轻巧和袖珍。
ENNA可以载入照相机镜头史册的嘱名产品有,1958年研制成功的当时世界上最大光圈广角镜 Super Lithagon 35/1.9 ;1961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个长焦变焦镜 85-250/4 以及 58年投产的代表ENNA特色的插拔式快装前组镜头SOCKEL-OBJEKTIV等等。ENNA的镜头以对颜色的纯净表现,和高水准的生产精度瞩称。同时ENNA在大光圈镜头的设计方面也颇有建树,建厂依使他们生产的35/4.5(之后又扩大到1:2.8 和1:2.5), 和28/3.5 一道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光圈的交换镜头,1955年又创造了135/3.5的世界记录,1958又把35毫米定焦的光圈记录刷新到1:1.9 。有意思的是,尽管ENNA镜头品种涵盖了24-600的焦段,但一直没有生产50毫米的标准镜头。
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58年,ENNA了推出插拔式快装前组镜头(SOCKEL-OBJEKTIV)及与之配套的 50/1.9 。这种镜头卡口有两种: M42 和 EXAKTA ,焦段涵盖了24-240。打算收集这种镜头的朋友需注意(要能找到就发财了),1961年后ENNA改变了这种镜头的光圈设计。58-61年间生产的镜头光圈是 上劲儿, 上发条, 拧的,61年以后(一说64年以后)则采用压力式光圈(机身快门压力联动?),两种镜头间不能互换。 61/64年以前的老款一个生产了10种不同焦段的前组。61/64年之后的新款有7种前组。新旧款都因出口到英美的关系存在英制刻度版本。(关于光圈演变历史我是一片空白,对SOCKEL-OBJEKTIV,也是头一次接触,我的理解是镜头分成两部分,后组联在机身上不动,更换前组改变焦段,据云腾龙就是受了ENNA的启发)。
到1964年ENNA已生产了超过4百万个镜头。从开始ENNA就以OEM为主,供应给 EXAKTA/EXA, PRAKTICA,PHOTO PORST,FOTO QUELLE(REVUE/REVUENON),EDIXA,REFLEXOGON, ARGUS(SANDMAR)美国, CORFIED(LUMAR/LUMAX) & IHAGEE 英国,等等相机厂和照材经销商。。

10.ISCO : 西德镜头,Isco 其实是 Schneider 的子公司,这并不是什么秘密。不过网路上许多卖家都说因为是子公司,所以和 Schneider 成像一样,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,Isco 镜头成像非常冷,而且偏硬的,与绝对平衡的 Schneider 有很大不同。所以大家如果想尝 Schneider 味,千万别被骗去买 Isco,但这并不是说Isco不好,只是与其老大哥Schneider不同路数罢了,其实Isco 的锐度惊人,镜片用料也很好。而且那个镜头工艺,保证摸过就会爱上的

11.ZF、ZA : 是日本确善能打上了Carl Zeiss T*标志而专门为尼康与索尼相机加工的蔡司镜头。镜片结构与镀膜工艺不差,层次也好,但比照着康泰时还是差的是味道,且价格不低,当然还是远超纯日本产的尼康佳能一类的镜头的。

12.斯坦海尔 : 一种怪异的品牌,但据说里面大量使用非环保的稀土元素加工镜片,因此出片的味道有相当特别的味道,能弄到好品相的可为收藏品,应该是一种毒物。市场保有量很小。

13.肖特 : 百年光学巨匠,德国老牌肖特,也译作沙赫特,是西德著名光学厂家。曾在上世纪50-60年代为ALPA,LECIA,M42,EXAKTA等机身生产了大量的镜头(能为Alpa生产镜头的,都非泛泛之辈)。肖特光学集团生产的光学玻璃被称为世界第一的光学玻璃,一片肖特的光学玻璃可以抵2-3片普通日本厂商的ED玻璃。日本人对A. Schacht镜头的评价是“产生令人毛骨悚然的映像的镜头,拍摄对像中央部分像凸一起一样的空间感,拥有独特的色彩”.其厚重的色彩,使人身临其境的立体感空间感、细节刻画、焦外等为人啧啧称道。旋转的焦外也是其的一大特色。此品牌镜头产量很少,保存至今的屈指可数,故在市面上极为罕见.肖特和斯坦海尔一样,有爱脱膜的通病(也有种说法指出肖特只为各大镜头厂家生产过光学镜片,并未真正涉足镜头制造,其与市面上一些存量稀少的沙赫特镜头没有半毛钱关系,但不论是否存在联系,沙赫特镜头中的确也不乏几支值得收藏的,性价比极高精品镜头)

下面说说我们常见的镜头吧 老镜头分为:日系,俄系,东德,西德

日系

主要是富冈,旭光,美能达,适马,腾龙,图丽。(老镜头,佳能和尼康就不入列了)还有很多副厂的也不出席了。我只选一些大家能很轻松拥有但是不是天价那种。

一:富冈:

Tomioka,本身並不是一個品牌,而是個大型光學代工廠,幫日本甚至許多德國品牌出鏡頭。德國兩大日本代工品牌Revuenon跟Beroflex,大多都是富岡光學派系的產品。富岡光學派除了很稀少的本身品牌外,最大的旁支便是Mamiya跟Yashica這兩間公司了

Tominon 55mm F1.4:在那個年代,只要是這個結構,一定是富岡做的。這顆算是當年最出名的鏡頭,成像非常優異,絕對有德國水準。橫跨超過10個品牌,很常見,不貴。

玛米亚mamiya:富冈

auto版本的Mamiya,色彩大多很清麗,帶有陰柔的感覺(簡單說就是娘砲),有點接近大姑媽,但沒有那種暖調。成像細膩綿密,但不是走銳利路線,可能因為這樣,到了現代才不受人歡迎。

SX版本可就了不起了,基本上就是Rollei的鏡頭,成像鮮明銳利,層次豐富,絕對有和蔡司不相上下的實力。可惜因為SX出現的時間太晚,已經是M42的末期,所以无法打响名号。SX版本都沒有A/M开关,需要封頂針的接環才能使用。

28mm f2.8:非常優異的廣角鏡,不太容易見到。(1000-1200左右)这个有2种口径我说的是58MM的,还有个49的不怎么样。

55mm f/1.4:富岡那顆最出名的標頭

135mm f/2.8:成像陰柔到接近陰森的鏡頭,拍人可以拍出「水一般皮膚」的奇妙質感,有名的美人鏡頭。

雅西卡Yashica:富冈

Yashica的鏡頭分為4大時期,首先是Yashinon時期,這時期的鏡頭在二手市場不太常見,而且成像品質似乎也不算讓人滿意。

第二時期是DX鏡頭,單層鍍膜。但這個時期據說是用料最好的時期,成像品質非常好,可以跟德頭拼。

第三時期是DS鏡頭,實驗性多層膜。這個時期的產量似乎較大,與DX差不多,據說風格有些變化。

第四時期是DS-M的多層鍍膜,很多M42的老前輩都建議,這個時期就別買了

各个时期都有很多标头留世,大家最好购入第二,第三时期的。价钱不贵一般800左右能拿下很好成色的标头了。

美能达(MD,MC)

这个目前市场有很大量常见的有

28 2.8  平价的的一个广角,很容易上手,变现中规中矩。

50/1.7(黄标,使用者很多,色彩略显清新,值得购买)这个版本有3种,建议买MC55口径的。

50/1.4   是7片5组的光学结构,MD 50/1.7是6片5组的光学结构。多了一片镜片不仅是50/1.4具有大半档的光圈和更强的通光能力,而且对成像的畸变有更好的修正,理论上比50/1.7更出色。

135 3.5 非常常见的美人头 很多副厂都生产这个版本的,但是还是拿原厂的比较好。

苏俄

现在來講蘇俄鏡頭,一般來說大家都很看不起蘇俄做的鏡頭,但其實俄鏡並不差。二戰結束後,俄國佬搜括了蔡司的設計圖紙、模具、甚至玻璃坯,所以蘇俄鏡頭嚴格來說可以算是蔡司的分支。(還有部份是抄萊卡的喔)

基本上蘇俄鏡頭鏡片用料實在,設計也很好,主要的麻煩是品管奇糟無比。同樣的鏡頭,每一顆可能有不同的表現。如果看到光圈環裝反,也不是太意外的事。
蘇俄鏡大部分都是非常便宜的鏡頭,有些限在還繼續在生產,成像也不差,是M42老鏡的入門好選擇。但是很大一部份可能是萊卡的M39接環,只要加裝個M39轉M42的銀圈就行了。與真正的萊卡鏡不同,蘇俄M39鏡轉上M42,無限遠是毫無問題的。
順便來炒作一下二手價吧,基本上只要銀色的俄鏡,上面有打個紅色的「ㄇ」,那就是使用蔡司玻璃的好東西,要搶請快。
Jupiter-3 50mm f1.5:蔡司Opton翻版,早期有蔡司玻璃。
Jupiter-8 50mm f2:蔡司Sonner翻版,早期有蔡司玻璃。
Jupiter-9 85mm f2:蔡司Sonner人像鏡翻版,現在還有生產。
Jupiter-11 135mm f4:蔡司Sonner翻版,早期有蔡司玻璃。
Jupiter-12 35mm f2.8:蔡司Biogon翻版,早期有蔡司玻璃,後鏡非常突出,無法轉接
MIR-1 37mm f2.8:俄國佬自行設計的得獎鏡頭,很常見
Helios-40 85mm f1.5:俄鏡中最有名氣的太陽神,價格已經飛天
Helios-44 58mm f2:有各種版本,都是蔡司Biotar翻版,很便宜。
Helios-77 50mm f1.8:蔡司Biotar翻版最後的變種,建議買44比較好

东德
東德蔡司Carl Zeiss Jena基本上可以分為3個時代:白銀時代、斑馬時代,黑鐵時代。
白銀時代的鏡頭通體銀白色,鏡片沒有鍍膜,或只有一層鍍膜,反光為藍色,俗稱「藍眼睛」。這個時代的鏡頭全為無段光圈,以玻璃鍛冶的退火工藝取勝,不過請盡量選購編號400萬以內的鏡頭,玻璃品質更好。而手感方面,因為年代久遠,通常很多毛病。另外,由於配方的問題,鏡片變質的情況很常見,還會有氣泡。
白銀時代的鏡頭大略有:
35mm f2.8 Flektogon:常見廣角,沒用過
50mm f2.8 Tessar:很常見,成像比後期天塞好,不需要追求紅T,那時代的T鍍膜有等於無。
58mm f2.0 Biotar:雙高斯結構,成像超優,低反差高層次,高光捕捉為東蔡最強,數量不少。
135mm F4 Sonnar:偶爾會出現,成像非常好,算是經典鏡頭。
135mm F4 Triotar:上面那顆的cost-down版本,經常有。

Carl Zeiss Jena斑馬時代,是指鏡身黑色,但對焦環卻是黑白相間的樣式。這時期是單膜鏡頭,但是已經沒有使用蔡司二戰時的那批傳奇玻璃了。大部分來說,暗部非常優秀,高光稍弱,色彩是一等一的好。不過實際上每個鏡頭的特性都不同,還是要看場合使用

35mm f2.8 Flektogon:據說跟白銀版沒啥差別。
50mm f1.8 Pancolar
:赫赫有名的雙高斯標準鏡,很常見
135mm F4 Sonnar
:聽說也是跟白銀版差不多。

Carl Zeiss Jena黑鐵時代,鏡身通體黑色,有A/M開關,轉接DSLR很方便,也是市場上最常出現的版本
這時期是東蔡M42頭最輝煌的時代,許多經典鏡頭都在這時出現。而且這時期正式引入T鍍膜前身的多層鍍膜,奠定了東蔡那華麗色彩的經典地位。
紅色MC是早期內銷東德,白色MC是後期外銷西方世界,基本上差異不大(但是有差)。早期因為跟西蔡的官司,外銷西方世界的會只寫上aus Jena,不會寫Carl Zeiss
附帶一提,東蔡鏡頭後面常會寫著DDR,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縮寫。
黑鐵時代的鏡頭大略有:
20mm f2.8 Flektogon
:裏三寶之一,M42時代最強廣角鏡之一,近拍0.19m,鑭系玻璃,全開絕對可用,變形控制極佳。不過價格飛天了,正常人不見得買的下手,包括小弟。
35mm f2.4 Flektogon
:表三寶之首,東蔡最出名的全能鏡頭。名氣太響,不用多介紹。
50mm f2.8 Tessar
:東蔡最可恥的一顆鏡頭,不是說很糟,但不像是蔡司拿的出手的東西。
50mm f1.8 Pancolar
:表三寶之一,鑭系玻璃,華麗色彩的最佳代名詞。不過抗耀奇爛,要注意。
55mm f2.8 Macro Pancolar
:只聞其名的謎之鏡頭。
80mm f1.8 Pancolar
:裏三寶之首,M42時代頂級人像頭,熊的最愛,各項指標都超水準,偶爾會出現,價格也是在天位。
135mm F3.5 Sonnar
:表三寶之一,最容易入手的三寶鏡,也是最適合入門的鏡頭。發色清雅,幾乎全能

Meyer 
鏡頭大略上可以分為4個時代:白銀時代、斑馬時代、寶塔時代、Pentacon時代。
白銀時代的鏡頭通體銀白色,鏡片跟蔡司一樣沒有鍍膜,或只有一層鍍膜,反光也是藍色。這個時代的鏡頭全為無段光圈,玻璃退火工藝略遜於蔡司。大部分鏡頭高光細節優秀,可以輕鬆拍出高調照片。
白銀時代的鏡頭大略有:
50mm F2.9 Trioplan
:標頭,跟蔡司天塞不能比。
50mm F2.8 Primotar
cost-down 後的標頭,三片結構,錢太多才買吧。
50mm F3.5 Primotar-E
:標頭cost-down以後再cost-down的版本,錢多也別買啦。
58mm F1.9 Primoplan
Meyer經典標準鏡頭,雙高斯,完全不輸蔡司的Biotar
Meyer 
斑馬時代 + 寶塔時代
Meyer
後期的斑馬時代,跟東蔡一樣,都改為黑色鏡身,黑白紋路對焦環。後來斑馬時代結束,Meyer  Pentacon收購,Pentacon就沿用Meyer的所有結構,連外觀都照抄。當時鏡頭前方Pentacon的商標旁,會打上一個電波塔一樣的標誌,所以稱為寶塔時代。
這兩個時代的鏡頭,基本上光學性能和白銀時代相差不遠。雖然已經使用了單層鍍膜,但Meyer的鍍膜跟蔡司很難比,所以不太需要計較這方面。
斑馬及寶塔時代的鏡頭大略有:
30mm F3.5 Lydith
:上面那顆的平民化版本,沒有光圈頂針,成像非常銳利,價錢不貴。
50mm F2.8 Domiplan
:很常見的三片結構,超便宜,成像不好,縮到F8才像樣。
50mm F1.8 Oreston
Meyer 有名的雙高斯標準鏡頭,低反差高層次,傳世名作「勝利之吻」就是這顆拍出來的
135mm F2.8 Orestor
:偶爾出現,成像很好,沒有光圈頂針,15片形狀奇特的光圈葉片,外號「蓮花寶座」,價格算中等。

Pentacon 時代

進入了多層鍍膜時代後,Pentacon把鏡頭全部改為黑色,並針對有光圈頂針的鏡頭,安裝了轉接方便的A/M開關,正式進入Pentacon的時代。這時代的鏡頭似乎賣的很好,二手市場很常見,玩轉接的人也很愛用,是很理想的入門選擇。
不過相對於斑馬時代的Meyer鏡頭,Pentacon雖然使用了相同的結構,但是卻在看不見的地方cost-down,也就是鏡片用料。因此Pentacon後期的鏡頭,成像表現和原本的Meyer相去甚遠。雖然加上了多層鍍膜,但畢竟不是三大鍍膜那種水準,用處不大。
Pentacon時代的鏡頭大略有:
29mm F2.8:原Orestegon廣角結構,很不容易控制的鏡頭,但是拍出來味道很好。常見,不貴。
30mm F3.5:原Lydith廣角結構,還是一樣的銳利,又便宜。但因為cost-dowwn更兇了,所以變的很沒風格。無段光圈,沒有頂針。
50mm F1.8:原Oreston雙高斯結構,經常出現,價格合理,標頭中的標頭,低反差,很容易用。
50mm F1.4:文獻上有這顆,但從來沒見過,無法評論。
100mm F2.8:原Orestor結構,斑馬版一天到晚有,但後期版本就很少見
135mm F2.8 早期版:原來那顆Orestor「蓮花寶座」,好像沒賣多久就改版了,不太常見,算是cost-down比較少的鏡頭。
135mm F2.8 後期版:大cost-down版本,光圈葉片減少為6片。顏色異常濃郁,高光暗部都收的很快,但是銳利討喜,非常現代風格的鏡頭。

西德

亚西卡Y/C卡口镜头有YUS、DSB、ML的分别。ML=Mutiple Layer coating 多层镀膜,DSB是单层镀膜,YUS是Yashica US的省略,是在美国产的,也是单层镀膜,现早已停产。ML系列的质量比DSB系列的好得多,无论是外观制作还是成像质量.蔡司T* DISTAGON35/2.8、28/2.8(价格相对较低)和亚西卡ML系列的35/2.8、28/2.8两者外观十分相近,但镀膜明显不同, 蔡司T*镀膜名气大.确实不同凡响,望去一片黝黑,反光极小。ML镀膜反光稍大 .ML稍稍偏冷调, 而T*镀膜有些偏暖调.,其它的差别当然还有一些, 但它们的差别远没拍摄中的其它因素大, 无论从清晰度、色彩、畸变、分辨率来看都相当接近。蔡司T* DISTAGON35/2.8、28/2.8的二手价格在2600左右,亚西卡35/2.8、28/2.8在800元左右.雅西卡(YASHICA) ML 50mm/F1.4的标头……..网上对雅西卡的这个头评价很高啊!——“成像非常銳利鮮明,和Contax 50mm/f1.4是雙生鏡別人借來比對用的Contax50mm/1.4,實際拍攝成像不分軒輊,可說是窮人的Contax,這支也可能是Yashica自有鏡頭裏質素最佳的一支”“著名的YASHICA镜头,CARL ZEISS的同门兄弟,老玩家都清楚。这颗是ML版本的标头,YC口,网上评价与ZEISS T* 50/1.4不相上下,惟色彩Y头稍显混浊,但价格只有ZEISS 50/1.4的一半不到,性价比非常高……..全金属

现在该说说西德的系列了。我主要说说几家不常见的,蔡司,徕卡就不说了。

西德的产品可以说是顶级光学的代名词,除了蔡司,徕卡,「西施」的御三家:Schneider、Steinheil、Schacht。另外还有Enna 和 Isco 2家也是出手不凡。还有就是传说中出极品Rodenstock 和 Voigtlander。加上擁有天下第一 HFT 鍍膜的 Rollei。这些个你想拥有的话说明你中毒很深了,倾家荡产快了。在此我不会给大家介绍那些天价的产品 只是作个综合的描述。

第二時期則是開發給西德 Wirgin Edixa 相機的特殊斑馬鏡,這是小弟最愛的版本,產量也豐富。光圈頂針是滾輪式設計,A/M 開關是精緻的鋼珠頭,景深表尺更是特別,總之就像個藝術品。

第三時期則是全黑鏡身,包覆一層皮革,手感更好,看來更為高級洗練,但少了之前的那些高科技特色。第四時期則是把外觀改為圓弧型,體積大為縮小,幾乎成為餅乾鏡,不過同時對焦環變得很窄

28mm f4 Curtagon:全開解析度已經非常嚇人的怪物,高光捕捉極強,最近對焦 0.28m,全能廣角鏡。

35mm f2.8 C-Curtagon:外型像放大機鏡頭的小東西,但是很重。全 M42 鏡頭中最強遠景鏡,立體感跟解析度非常變態,不過最近對焦 1m,近景是廢的。

35mm f2.8 Curtagon:上面那顆的中近景強化版,正常外觀。最近對焦 0.3m,成像風格類似 28mm 那顆,但遠景和 C-Curtagon 沒得比。

35mm f4 PA-Curtagon:M42 Schneider 最貴也最稀有的鏡頭,是顆移軸鏡,沒摸過。

35mm f4 Radiogon:廣角鏡早期版本,看過一次,不貴,但沒用過。

40mm f4.5 Jsogon:稀有白銀餅乾鏡,天塞結構,超銳利。後玉玻璃突出,裝後蓋都有可能刮傷。

50mm f2.8 Xenar:M42 最強天塞之一,銳利度和細節都是頂級表現,色彩很驚人。

50mm f2.8 Laudar:稀有白銀餅乾頭,收藏價值比較高。

50mm f1.9 Xenon:超級全能標頭,色彩及層次感都是超水準。除了抗耀並不是最好以外,可以輕鬆應付所有拍攝環境。

福伦达—Voigtlander

这个头大家现在常见到 但是一定要搞清楚的是 德福(原福)还是日福。日福我建议就不要去买了,没什么意思失去了福伦达的原味了,能拿到原福的一定拿下。眾神的珠戒:Voigtlaender Skoparex 35mm F3.4,傳世經典之一。这个就很能说明问题了。

禄来–Rollei

这个现在也常见,看时西德的拿下,新加坡的考虑考虑,日本的禄来娜ROLLEINAR(这个还比不上美能达,柯尼卡,大姑妈呢)千万别去买。一般都为QBM口

1966 年,Voigtlander 、Zeiss Ikon、Rollei 三位當世最強的光學巨人,合作推出了頂級相機「Icarex」。Icarex 的鏡頭雖然打上 Carl Zeiss 的名稱,但卻結合了 Voigtlander 長達 200 年屹立不搖的造鏡工藝、Zeiss Ikon 最頂級的玻璃胚和光學設計、還有 Rollei 的機械工程技術,更使用了電腦進行精密計算,可謂是當代最高的光學藝術品。更重要的是,三家光學名門以蔡司 T 鍍膜為基礎,合力開發出更勝 T 鍍膜的鍍膜技術,也就是未來的 Rollei HFT 鍍膜。這批 Icarex 鏡頭,便是搭載了新型的實驗性鍍膜,1970 年,Voigtlander 因為經營不善,併入 Zeiss Ikon。而在 1972 年,Zeiss Ikon 也退出舞台,整個 Icarex 系統,便由 Rollei 接手,成為 Rollei 新加坡廠生產的 Voigtlander VSL1 系統。這時鏡頭的結構也產生巨大改變,並實裝正式的 HFT 鍍膜。

Icarex TM 鏡頭只推出了 5 顆(BM 版本多 3 顆),但是顆顆精彩

25mm f4 Distagon:可以橫掃各大廣角鏡的魔王,目前二手價格比 Contax Distagon 25mm,還有 Distagon T* 25mm 還要貴至少 50%,一出現一定全世界瘋狂搶奪,實力完全不用多說。

35mm f3.4 Skoparex:Voigtlander 最令人稱道的「眾神的珠戒」結構,配上實驗性 HFT 鍍膜,以及蔡司退火 2 年的頂級玻璃,成像比原本的珠戒還要好。光是全開的邊角畫質,已經不是東蔡最強的 Flektogon 35mm 可比。

50mm f2.8 Tessar:M42 最強天塞,成像品質幾乎是 Planar 水準,擁有剃刀般的銳度。用過 Tessar 結構感到失望的朋友,試試這顆鏡頭,保證能體會到「百年鷹眼」可怕的地方。

50mm f1.8 Ultron:空前絕後的非對稱內凹式高斯結構,正五角光圈,人類光學歷史上僅此一顆。成像品質極為恐怖,散景二線性非常低,全開比別的標頭縮光圈還好,是 M42 中坐二望一的標頭之王。

135mm f4 Dynarex:古老的 Voigtlander 變種 Tele-Tessar 結構長焦,但是用上最好的玻璃及鍍膜,成像可以巴掉絕大多數的 Sonnar 結構 135mm 長焦鏡頭。

 

 

<< 返回首页